汽车电子研究中心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进展(Advances on Autonomous Vehicles)

      汽车电子研究中心李慧云团队在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方面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算法的研究,在恶劣天气下基于深度学习和先验知识进行多源传感信息的环境感知技术;团队同时研发深度神经网络芯片,提出基于粗粒度可重构神经形态阵列架构的处理器体系结构;在驻车与制动系统,研发出具有可以绕纵向轴灵活转动、结构轻便、灵活适应前后装线控系统。团队荣获2018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复杂动态交通场景视觉认知基础能力离线测试”前车检测项目全国三等奖。

      该成果全文信息:
1.Yang L, Li H.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 peer-to-peer network with graph theory and consensus algorithm. 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2018. doi: 10. 1049/iet-its. 2018. 5014
2.邹洁,李慧云,基于圆锥曲线的无人驾驶避障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2018.10.11,中国,CN201811182613.6

2019-07-04

深圳先进院获中科院体系内首个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

      本实验室研发团队开发的自动驾驶车辆已通过中国多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各项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指标,已完成第三方1000公里封闭测试,获得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批准的开放道路测试许可。取得包括国家软件评测中心报告在内的五项第三方测试报告。后续本实验室开发的自动驾驶车辆可在深圳市交委划定的19个市内公开区域中进行智能网联汽车公开道路测试。同时,道路测试中将采集代表性场景的道路测试数据,用于台架测试系统的核心功能升级,提升台架测试系统对实际道路环境模拟的准确度。

2021-05-13

深圳先进院智能汽车电子测试验证及系统仿真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12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市中科华劢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宣布成立“智能汽车电子测试验证及系统仿真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并举行揭牌仪式。

深圳先进院院长特别助理、发展处处长毕亚雷,深圳先进院集成所副所长、汽车电子中心执行主任李慧云,深圳先进院发展处副处长黄小华,深圳市中科华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磊,深圳市中科华劢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穆范全等出席仪式。

       仪式上,毕亚雷致辞表示,联合实验室是深圳先进院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此次与深圳市中科华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将有利于双方在车规级芯片及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领域进行科学前沿的探索、有助于双方在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协同创新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

       此外,毕亚雷表示,李磊董事长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这次是作为优秀院友回来院内谈合作发展,这也是先进院培养及对外输送人才,院友事业有成后反哺先进院的一个成功例子。毕亚雷表示,希望未来先进院能继续培养出更多人才,也欢迎这些院友们时时“回家”看看,保持联系与合作。

      李磊在致辞中感谢深圳先进院给予的技术指导,并表示自己过去也是深圳先进院的院友,从先进院得到了不少的帮助。现在自己出来创业成立公司后,也经常回想起在先进院学习工作的日子,感恩院内曾经给予过的支持及资源,因此即使现在离开了先进院,也希望能与先进院继续保持联系,建立长期合作。

       联合实验室项目负责人李慧云致辞表示,先进院汽车电子中心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集成、动力学、车联网及智能驾驶技术等前沿领域研究,通过此次的合作,双方能在车规级芯片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索。

       智能汽车电子测试验证及系统仿真联合实验室将主要围绕车规级芯片、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测试验证,以及系统级仿真验证与测试等方面的前沿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技术平台建立及人才培养等多层面进行广泛合作,包括博士后培养,同时还包括双方共同申请各级科技资助计划项目等。

2021-12-09

概率模型强化学习无人船控制算法

汽车电子中心崔允端博士提出了利用贝叶斯滤波器将环境建模从马尔科夫决策过程(POMDP)转换至部分可观察马尔科夫决策过程(POMDP)的概率模型强化学习无人船控制算法,有效提升了各种海况下概率模型描述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减少自主学习无人船的平均控制误差40%以上。

该成果发表:Yunduan Cui, Lei Peng, and Huiyun Li.“Filtered Probabilisti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bas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22, 18(10):6950-6961. (中科院一区TOP, IF=11.648). 


2022-09-08

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成果被IEEE IV大会接收

      IEEE IntelligentVehicle Symposium(IEEE 国际智能车大会)是IEEE智能交通协会举办的两大年度旗舰会议之一,旨在为全球该领域相关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学者提供当今最先进技术的交流研讨机会,是智能车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世界顶级大会。第29届国际智能车大会将于2018年6月26日至30日在中国常熟召开。IV会议有着较为严苛的录用标准,本届IEEE IV大会共收到来自34个国家的603篇论文,接收论文347篇,录取率为57%。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汽车电子研究中心主任李慧云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的相关论文Real-timePedestrian and Vehicle Detection for Autonomous Driving(自动驾驶的实时行人车辆检测)和ImprovedSliding-Mode On-line Adaptive Position Control for AMT Clutch Systems Based onNeural Networks(基于神经网络优化的AMT离合器系统滑模在线自适应位置控制)被IEEE IV2018会务组公布确认接收。
      Real-time Pedestrian and Vehicle Detection forAutonomous Driving(自动驾驶的实时行人车辆检测)论文第一作者杨志恒给出了一种基于YOLOv2优化特征提取的行人检测和车辆检测算法。该研究采用关于特征框大小的先验经验,通过对行人标签和车辆数据集标签统计分析,然后设计出更符合行人和车辆特征的预选框的初始值,结合一些深度学习训练技巧,进而优化提升行人和车辆的目标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满足低速自动驾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Improved Sliding-Mode On-line Adaptive PositionControl for AMT Clutch Systems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基于神经网络优化的AMT离合器系统滑模在线自适应位置控制)论文第一作者邹洁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优化的二阶滑模位置控制器。控制器参数通过在线自适应调整获得,以控制离合器系统在车辆起步阶段对位置轨迹有更快更准的跟踪表现,该方法有别于传统依赖手动离线调节控制器参数并将其固话,在线自适应调整的参数不仅显著提高了控制器对被控对象变化的适应性及对外部干扰等不确定因素的鲁棒性,同时大幅降低了对工程师经验的依赖及反复试验的时间成本,从而全面提升了控制器的泛化能力。
      此外,由李慧云研究员主持的题为“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 and Autonomous Vehicles(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的 IEEE IV2018大会研讨会将于2018年6月26日至30日在中国常熟召开。

2018-09-14

基于本地传感信号的智能轮椅辅助驾驶系统

项目开发了一套智能轮椅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面向轮椅用户日常生活的需求,通过结合自动驾驶传感器的观测信号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较为稳健可靠的轮椅驾驶辅助。本项目相比于传统控制算法,不需要依赖全局地图的建模,根据实时传感器信息进行兼顾避障与辅助的轨迹规划,有效减少了构筑辅助驾驶系统的成本;并且融合专家驾驶知识,在基于雷达等传感器信号的基础上尊重用户意图,提供符合人类驾驶习惯的辅助控制,提高了用户的驾驶体验。

相关文章发表:

James Poon, Yunduan Cui, Jaime Valls Miro, Takamitsu Matsubara, and Kenji Sugimoto. “Local Driving Assistance from Demonstration for Mobility Aid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pp. 5935-5941, 2017.
James Poon, Yunduan Cui, Jaime Valls Miro, Takamitsu Matsubara. “Learning Mobility Aid Assistance via Decoupled Observation Model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Vision (ICARCV ), pp. 1903-1910, 2018.

2021-05-12

关于离子交换膜在储能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汽车电子研究中心李慧云研究员团队,通过开发新型离子交换膜显著提升了液流电池的循环性能与能量效率。相关研究成果以In Situ Grown Tungsten Trioxide Nanoparticles on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 to Regulate Ion Selectivity of Membrane for High Performance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8.808)上。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叶家业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慧云研究员和材料所先进电子材料研究中心于淑会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大力发展利用绿色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经之路。到2030年,风能、太阳能等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kW以上。而风能、太阳具有不连续、不稳定等特点,需要配套大型储能系统使用。其中,液流电池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能源存储系统。全钒液流电池(VRFB)具有独立的功率和容量、高可靠性和灵活性,是最有前途的液流电池之一。在液流电池中,离子交换膜用于防止阴极/阳极短路、避免电解质交叉和副反应发生,同时允许质子传导而保持电池电中性。迄今为止,全氟磺酸(PFSA)膜是VRFB中应用最广泛的离子交换膜。但由于PFSA膜的钒离子渗透性严重,导致电池寿命短和性能不理想,阻碍了VRFB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鉴于此,该团队在前期工作——一维功能化碳化硅纳米线复合膜(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2, 427, 131413)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基于二维纳米杂化材料和聚四氟乙烯增强层的PFSA复合膜。即,在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表面原位生长三氧化钨纳米颗粒作为填料协同聚四氟乙烯增强层对PFSA进行改性的复合膜。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膜具有:低钒离子渗透率、良好的质子传导率、高离子选择性、优异的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在120 mA cm–2电流密度下,采用该复合膜的VRFB表现出良好的库伦效率(高于98%)和能量效率(高达88.9%),容量保持率远高于商业化的Nafion 212膜。

该工作得到了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资助。同时,感谢喻学锋研究员团队的李佳副研究员、刘志锴博士,杜学敏研究员团队的黄超博士,以及唐永炳研究员团队的周小龙副研究员等在实验测试上的支持。

2021-11-12